三年前微软在量子计算上的巨大胜利终究是错误
年来,为了构建一台能够实际运行的量子计算机,微软一直押注一种称为马约拉纳费米子的量子粒子。三年前,由微软资助的研究团队在《自然》杂志发表的论文称,证明这种粒子确实存在,但这一发现遭到学者的质疑。目前,这篇论文已被撤回。 三年过去,微软2018年的发现却被证明失败了! 刚刚,一个由微软领导的研究团队已经撤回了2018年在《自然》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有争议的论文。 该论文被吹捧为创造实用量子计算机的关键突破,并声称已经找到了难以捉摸的次原子粒子(马约拉纳费米子)的证据。 一项调查发现这项研究遗漏了关键数据。 么被撤稿?被撤回的论文来自代尔夫特理工大学(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)微软物理学家 Leo Kouwenhoven 领导的实验室。 2018年3月,Leo Kouwenhoven 发表论文称他们观测到一种难以捉摸的粒子,称为马约拉纳费米子(Majorana fermion)。于 Kouwenhoven 2012年的研究,这篇2018年的论文称发现了更有力的证据表明马约拉纳费米子是存在的。 这篇论文的发表为 Kouwenhoven个人及其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实验室赢得了巨大声誉。 这篇论文声称,在通过极低温半导体线的电流中看到了马约拉纳费米子的存在信号——「零偏峰」(zero-bias peak)。 上个月晚些时候,Kouwenhoven 和他的21位合著者发表了一篇新论文,其中包括了他们实验中的更多数据。
报告的结论是,他们终究没有找到这种珍贵的粒子。 (编辑:信阳站长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